當前位置:首頁 > 專題專欄 > 文明創(chuàng)建
前些時日,電視劇《老農民》播出,看題目就感覺很親切,因為我自己就是農民的兒子。電視劇拍的精彩,故事情節(jié)跌宕起伏,演員演得也到位,真是一集沒有落下,全看了。
電視劇說的是山東黃河岸邊的麥香村,隨著新中國的成立,以牛大膽為首的貧農都分到了土地,而從北平歸來的地主兒子馬仁禮則一夜之間一無所有。牛大膽和馬仁禮一個膽大,一個有文化,既是冤家,又是伙伴,在他們的帶領下,麥香村村民用勤勞和智慧戰(zhàn)勝了天災,實現(xiàn)了糧食的大豐收。以狗兒為代表的麥香村新一代農民不僅把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辦得如火如荼,還帶領村民到俄羅斯租地種地,真正實現(xiàn)了農民發(fā)家致富的故事。
看著電視劇,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鄉(xiāng),華北大平原上河北省石家莊市管轄的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,想起了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到如今的變化,心中感慨頗多。
我的家鄉(xiāng)地處華北大平原,主要種植冬小麥、玉米及小雜糧等。一年四季分明,一年可收兩季莊稼。夏季收小麥,秋季收玉米,還可以種瓜果蔬菜,可以說是個好地方??晌矣浀?,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當時是人民公社,生產隊,官方提出的目標是“達綱要、過黃河、跨長江”。“達綱要”就是全年糧食畝產400斤以上,“過黃河”就是全年糧食畝產600斤以上,“跨長江”就是全年糧食畝產800斤以上??墒牵敃r村里比較好的水澆地“達綱要”還行,“過黃河”也很費勁兒,“跨長江”幾乎不可能。差勁兒的地就更不用說了。近些年回老家了解,現(xiàn)在,光夏季的小麥畝產好的就已經“跨長江”了,“過黃河”所有的地都實現(xiàn)了。秋季的玉米畝產也都“跨長江”了。應該說全年實現(xiàn)了雙“跨長江”。同樣的土地出現(xiàn)了如此巨大的變化。
如何就有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了呢?
本人認為首先是科學技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和現(xiàn)在種小麥,從種到收技術上都有了巨大的變化。選種子,原來是在當年的麥田里選長勢好、麥穗大的部分,留作下年的麥種?,F(xiàn)在是選用經過科學育種的、具有高產穩(wěn)產的優(yōu)良麥種。麥田的耕種,原來用牲口拉梨鏤,人工耕種,現(xiàn)在都實現(xiàn)了機械化。澆麥田,原來用牲口拉的水車,后來用上機井水,但經常電力不足;從井口到麥田輸送水的輪溝就是土輪溝,不但造成水資源的滲漏,輪溝還經常被沖開口子四處跑水?,F(xiàn)在是用上了深井潛水泵,電力充足;輸送水的輪溝或用水泥硬化或用塑料管子,甚至有的用上了噴灌,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,澆麥田也有了電力保障。收小麥,過去人工用鐮刀割,馬車運輸?shù)禁湀錾?,再進行碾壓脫粒,盡管后來有了脫粒機脫粒,但整個過程長、效率低、損失大;現(xiàn)在使用聯(lián)合收割機,直接到麥田收割,地頭就把干凈的麥粒裝進口袋拿回家了。
其次,土地實行了家庭聯(lián)產承包責任制,提高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,增強了農民種地的責任心。生產隊時,主要是生產隊隊長在考慮地如何種、管、收,社員只是被動的接受隊長安排;現(xiàn)在土地承包了,大家都在考慮自己的土地如何種、管、收。有一種現(xiàn)象非常說明問題,“生產隊時下雨人往家里跑,土地承包后下雨人往地里跑”。說的是生產隊時下雨,大家怕淋雨跑回家,土地承包后乘下雨到地里去追肥。
第三,是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,選擇了改革開放,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,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。